伪心理学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学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体系。多年来,各种伪心理学变化不大,这是因为伪心理学的信徒不敢正视那些与他们的信念不相符合的事实证据(Kelly & Saklofske, 1994)。而真正的科学家则总是积极寻找理论中的缺陷,以怀疑、批判的态度评价自己的学说,使人类的知识领域不断得到扩展(Woodward & Goodstein, 1996)。与真正的心理学家不同,伪心理学家从不进行科学实验。手相学、颅相学、笔迹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星座学、心灵控制术、读心术等等都是伪心理学。知名反伪心理学网站“The Skeptic's Dictionary”对其进行了披露。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的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完成。
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伪心理学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占有地位,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满足了人们的欲望,伪心理学满足了人们的什么欲望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安全的需要,色彩心理学可以让人们简单的用色彩来给自己周围的人们贴上性格标签,感觉自己有能力看透别人,能够知道别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做什么,比如某种颜色性格的人富于攻击性,在与他交朋友的时候你就会谨慎一点。“感觉能够控制环境”这只是一种安全感,你很可能为了获得安全感而盲目的相信各种伪心理学。
识破科学的假象:如果你相信色彩心理学你一定这样证明自己的理论:这是很多心理学家通过严格的统计分析得到的成果。但是,色彩心理学已经被很多人(大众心理学家)妖魔化,我们已经知道妖魔化是为了吸引大众。真正的色彩心理学仅仅是一种性格测量学,而与色彩没有太大的关系,色彩只是一种性格的名称,比如你为什么叫“稻草人”,是因为你是稻草做成的人吗?给各种性格类型的人起一个色彩的名字利用了人的记忆的双重编码模型,使得我们更容易记忆。识破科学假象要求我们区分人们心中所想的“色彩心理学”和真正的色彩心理学的区别,不要因为算命的换了一个名字改叫“科学算命”就把它当成了科学。
每个人都有一套有关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人际交往行为,以及怎样看我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内隐理论。社会、人格和认知心理学家也都研究过个体的这些内隐理论是什 么。研究发现,人们很难清晰、逻辑地把这些理论表达出来。 实际上,大多数人是不会遵循一套成型的理论来行事。反而,当我们感到的要对行为作出解释和说明时,往往会引用一些老生常谈的谚语。 但是这些关于行为的“常识”本身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也因此是不可证伪的。
人们常常用互相矛盾的谚语,在不同时间来解释同类事件。例如,三思而后行是一个强调行动要谨慎的好俗语,但是我们也常听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来劝告人们 要行动果断。 呈对立状态的谚语还有“安全第一”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还有我经常高阶学生“今天事情今天做”,可是我又和他们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些大受欢迎的陈腔老调构成了我们对行为的一大堆内隐的:“解释”。无论发生了什么情况,其中之一都可以被抬出来解释一番。这就难怪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判断人类行为或个性的高手。
有时我们对一些内隐的心理理论是很难驳倒的,往往也没什么大用。即使其中某些世俗信念是可以被验证,它们往往被心理学研究证实是错的。例如,对高中生课余 打工一事,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时间好事。发展心理学家们曾作了大量有关打工对学生影响的研究,涉及了对学生的行为、态度和学业成绩等多个层面。他们发现, 美国文化对青少年打工的所有世俗看法都是错误的。 事实上,只有很少的打工收入真正补贴了家庭的开销或作为未来的教育支出。大多数的收入都花费在哪来比阔上。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打工经验反倒让学生对工作变 得反感及不尊重。
我们还可以很容易列举出许多其他的实例来说明世俗常识或民俗谚语的谬误。例如,一般公众认为在学术上成绩出色或经常读书的小孩,通常在社交及体能方面表现不好。虽然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但它仍然在社会中流传。大量事实表明,这类小孩体能优秀,在社交上也更积极。
这些例子警示我们小心对待当今的“常识”,因为要让昨天认为正确的常识在今天变为荒谬并不是难事。相对于常识而言,心理学的用武之处,在于它以实验为基 础,验证这些常识背后的假设。有时,这些关于常识的假设并不能通过检验,从而使充当检验者角色的心理学难免与文化信念发生冲突。心理学也因而成了勇敢的揭 发者,让这些早为人们所惯性接受的世俗智慧再无立足之地。